
少年时期,邻居不乏年龄相近的朋友,每当傍晚,我们总爱去渔村里流连一番。骑着脚踏车越过麻河的支流岭嘉河河上的一座木桥,再沿着羊肠小径进入渔村。这里只有疏疏落落的几十户人家,全是马来民族,起居贫困,屋子简陋朴素。我们在村里闯荡,乘机以不是很精练的马来语搭讪女孩子。马来女孩子天性热情,倒也其乐融融。其中几户人家因在我家杂货店赊货,因此和我们很熟稔,盛情款待,盛产水果季节,让我们随意采摘红毛丹,山竹和芒果。
架构在河上的那座木桥看来岌岌可危,桥栏支离破碎,桥面木条三五支就不见了一支,年少不更事倒也不当一回事;但不知村民们每日往返必经可有什么感想?
那条羊肠小径却触动了我一些思绪,或因少年的多愁善感,走在其上总有一种萧索凄凉的感觉。
我们一群坐满舢舨,划到麻河对岸,船身沉入水面只剩半尺在上,稍一不慎摇晃大有可能没顶,其中且还有几个不谙水性,但也不察觉潜在危险。 感谢老天特别眷顾这群不愁衣食的孩子,终究没有发生灾祸。
从远处遥望渔村,间落于树林矮丛的疏落房子,飘浮在岸边木柱旁的舢舨,披挂于空地的渔网,戏耍泥地的小孩,实实在在的渔村风光,乡村风味。
麻河是渔村的母亲,抚育着它,让它得以为生。扑通!扑通!一个小孩两条腿,两只手来一张嘴。泥地上戏耍的小孩都跳进水里游泳。敏捷的身手,拥抱着母亲。噢!亲切的母亲,以她一贯的温馨母爱,任劳任怨地把丰厚的乳汁供孩子吮吸。无奈的母亲,也看着它变了样。
如今,渔村人事几翻新。杂草丛生的羊肠小径变成宽敞的沥青路,河上架的是坚固的洋灰桥;引擎把慢吞吞的舢舨推向快速度;明亮的日光灯代替了昏暗的火水灯,房子已经是半砖半木板舒适的栖身所。
今天,“勇敢之河”的年轻人多数已离乡背井,区区方寸之地挽不住振翅欲飞,青春的心。昔日少女已经成长,蜕变为少妇,有些随夫他迁别处。
地方建设是进步了,但人心更为进步,不愿滞留于渔村。往日一幅热闹祥和悠闲的图景已经不复存在,于今是一片冷冷清清的没落残景。这是形势所趋,在所难免。也许佳节时分气氛会稍微热闹些吧!喔,小小的渔村,勇敢之河!
Woh,hohoho....两个可爱的小姑娘!
回复删除